-
黄子榕:台湾“统派”团体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字: 两岸交流两岸民间交流台湾民意统派台湾统派两岸青年交流观察者网:现在两岸交流参访更多倾向于民间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你也参加了一些活动,有什么体验?
黄子榕:前几年的交流参访不谈,就以最近这一年多来说,无论是民革、台联、台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两岸学者座谈会等单位举办的参访、交流、研习课程、座谈会,我必须对主办方所办的活动给予正面的肯定。
但这中间也有部分问题存在,总的来说就是——台方投机,陆方无力。
陆方对台单位众多,可以让台方受邀人员接触到更多方面,但相对来说,台湾组团方受邀单位与人员的重叠性太高,面太窄。另外,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台方人员的情况,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台湾组团方滥用主办方名义,导致招商引资不当、资源下放不均,个别的甚至发生过诱骗台湾群众的行为,难免令部分民众把它们与绿营过去宣传的“买办”行为相联系,令人担心这些名义上的“统派”团体会不会步国民党后尘。这些团体占用了交流的机会与资源,有些真正掏钱、花时间和精力,热心两岸交流的人士就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极端案例令人吃惊,比如个别人在大陆备受礼遇,回台湾却把陆方批评的一文不值,欺骗民众;号称“统派”的却拿资源中饱私囊;有些年轻学子也是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如我所知道的,岛内某政党的党代表或是中常委之类的人士,对受邀初访大陆的女学员做出不当行为及言语上的伤害,这不仅毁了主办方的美意,还让人家背上黑锅。
其次,受邀到大陆参与交流参访座谈会后,这些受邀者回台是否有延续,是否能将陆方的善意带回给台湾群众?还是又等着下一次邀约,将主办方的美意都变成“形式上的交流”?
台方接受陆方善意的,就是带了一些政策协议回来。但某些自称“统派”的团体要维护既得利益,所以无法做到“传承、延续、培养新血”的气度,交流来交流去都是熟悉的面孔。
如果只能顺势、借势,无法走入群众引领群众,总是在自己的圈子里高谈阔论,话语权就永远轮不到“统派”。既然号称“统派”,就不要两面讨好(陆方、台方),不要怕被贴标签。台湾都自称是“民主社会”,有“台独”的声音,为何不能有“统一”的声音?即使被贴标签,只要从事两岸事务工作者自己没有包袱,做起事来也能得心应手。
台湾的氛围就是如此,“统派”团体难道不知道?“为什么两岸统一好”是民众常问的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能接受谩骂、诋毁甚至人身攻击,我们的抗压性究竟有多少,自己要掂量掂量。
以我亲身经历来说,倘若我们有坚定自信的回答,是会慢慢被认同的。可惜的是,台湾“统派”团体众多,清楚了解两岸关系近代历史、了解大陆发展过程及“一国两制”实质内涵的人并不多。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怎么可能说服“感性的台湾民众”?
总之,受邀台方人员很多一味“迎合”陆方,缺乏“真诚”,这样很可能将陆方引导到错误的方向。
观察者网:你对现在两岸青年交流的方式有什么看法?有建议吗?
黄子榕:大陆对台单位现在特别着重在青年这个部分,我认为这比过去相对轻视青年是一个进步,但未来也不要局限在青年这个范围,应该继续开拓。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来过大陆,难道就只是这些年轻学子就占了三分之二?不是的。
仅就青年交流部分来讲,我建议将学生交流年龄下调到中学,可以让他们边走历史景点边安排两岸近代历史的课程。相比大学生或硕博士,文化历史古迹对这些年轻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在好奇心的指引下,顺其自然将疑问带到课程上,可以循序渐进地走到对两岸史的了解上,逐渐培养认同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黄子榕:如何让台湾“统派”团体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雪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220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7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268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评论 422“指挥混乱!他突然擅自下令,特朗普都被蒙在鼓里” 评论 7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