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十年,中国做对了什么?
但中国不是用军事力量,而是和东南亚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地缘经济的结合,这样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就很难在这里连接起来。“一带一路”地缘经济挡住了印太战略的地缘政治,这种战略上的作用,我们过去也没有想到。[全文]
-
如果俄乌战争久拖不决,“一带一路”布局将如何调整?
如果战场形势长期化,那么“一带一路”就要调整,原来走西面这一块的要向西南、东南或者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东北亚,还有非洲、拉美这些板块投放。中国的回旋余地大,过去叫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全文]
-
中老铁路开跑,会撬动东南亚“经济版图”吗?
越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是对抗中国的,所以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一直很暧昧,既不像印度那样反对,也不积极,很多项目都交给日本做,结果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越南在这方面已经吃了很多亏,再继续下去,哪天经济被老挝和柬埔寨追上来,也不是没可能。[全文]
-
西方自己发展时从不提“碳排放转移”,轮到中国就变了
我们一方面要承担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全球减碳任务,现在还加了第三个责任,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减排低碳,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是三重责任。[全文]
-
美国求合作,就要有求人的态度
美国经济出了大问题,它想到了中国,如果中国能像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帮它一把,美国就能渡过这个难关。但是它又不好意思说。我们看透了它这个虚弱的本质,所以美国只好用另一套,搞一些同盟国也到南海来走一走,结果像英国,航母到了菲律宾就溜了。[全文]
-
拜登的计划没法实现,最好是和“一带一路”融合
随着美国的绝对优势逐渐消失,尽管拜登G7期间提出了“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B3W),但比起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拜登的计划已经远远落后且毫无希望达成,未来的大势所趋仍旧是更高质量、广义上的“一带一路”。[全文]
-
黄仁伟:现在的美国像《红楼梦》里的贾府,架子没倒但是……
杨洁篪主任在安克雷奇的那段话讲到了美国的最痛处,美国的硬实力、软实力都在下降,这些实力其实是一个外壳,里头没有那么大实力了,这个其实就是红楼梦的贾府“架子没倒,内瓤进上来了”[全文]
-
傅高义的临终遗言,拜登听懂了吗?
佩洛西说我们要建设同一个国家;拜登也讲,整个美国要联合起来,但他做的是要打击特朗普主义,但越打击就越对立。[全文]
-
拜登想调整中美关系,有三个挑战
拜登的政府应该是成年人的政府,作决策更加稳重。他们执政以后,美国会与中国有一种“稳定的竞争关系”。相比共和党的强硬做派,民主党将会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较量。但是,这一套十年前就不好使,现在更不好使。[全文]
-
“新愚昧主义”让西方读不懂中国,也读不懂自己
欧洲中世纪的启蒙运动本质上就是用理性主义代替了愚昧主义,推动了西方的工业革命。但进入21世纪后,西方又把自己的政治经济模式以及一整套话语推向了绝对,形成了一种“新的愚昧主义”,结果自然是读不懂中国,也读不懂西方自己的很多问题。[全文]
-
浦东开发,可不是把一片农田变城市……
别的体制下能不能开发出浦东这样的典型?用开放、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市场相连,这一整套战略、政策、体制,是中国独有的。它当然不同于过去封闭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人们把自由市场经济奉为经典,但现在证明这套模式问题很多,这次疫情就暴露出来。[全文]
-
过去十年全世界都在想象“亚洲世纪”,现在越来越清晰
过去十来年,全世界都在谈论“亚洲世纪”。现在,这个“亚洲世纪”的图景越来越清晰。这场疫情再一次证明,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面前,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唯一的人间正道。亚洲国家已经带头在做了,相信更多国家会通过携手抗疫,加入建构这一历史大潮。[全文]
-
从微观入手,中国人这次想做的事不一样
“一带一路”是在具体的一个国家,一个领域,具体的治的过程中,形成联合共同体,然后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共同治理,再上升为全球治理,与联合国体系的全球治理,上下补充。全球治理真要做,难度很大,很多宏大主题不知道哪天能真的做成,但在一些小的范围内,治理问题可能在比较短时间做成。[全文]
-
中国复兴不仅美国焦虑,我们自己也有“不适症”
美国按照自身利益与价值观改造现有的国际组织与多边机构,实际上是针对中国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中日益扩大的参与权、话语权和主导权。美国右翼势力试图以“民主价值观”扩大同盟阵营,将世界划分成专制与民主两大阵营,实质上是要建立“反华”统一战线。[全文]
-
即使中美将长期对抗,我们也绝对不要学苏联华约
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框架分成十大板块,东南亚板块、南亚板块、中亚板块等,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没有,就是北美洲。如果“一带一路”做成了,美国就被排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之外,这不是我们排斥美国,是美国自己排斥自己。[全文]
-
中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持久战该怎么“打”?
中美两个大国的多重性也带来战略的局限性,双方将进入相当长的战略相持阶段。局限性突出地体现在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差距。双方都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在大国外交中出现很多矛盾。借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所说——中国不会亡国也不可能速胜。[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