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火新:减持新规长期利好股市 为何难成泡沫救命稻草?
关键字: 减持新规A股减持新规股市A股市场上市公司【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何火新】
4月以来中国股市持续下跌,虽然上证指数最大跌幅不到10%,但估值泡沫明显的小盘股下跌不亚于一场小型股灾。截至5月31日,有1286只股票跌破了2016年1月28日的低点。
在此背景下,5月26日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东的减持新规。总体上看新规和终结IPO三高(高发行价格,高发行市盈率,高超募比例)的IPO新政一样,是监管层为了A股市场平稳发展祭出的新举措,也属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利好。
图片:新华社
这种利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利好是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步伐将减缓。
新规扩大了受限制主体范围,具体包括:控股股东/实控人;持股5%以上的股东;特定股东,如pre-IPO股东、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东(包括受让方);董事监事高管;因司法强制执行、执行股权质押协议、赠与、可交换公司债券换股、股票收益互换等方式取得股份。
对于参与定向增发的股东,原先一年或三年的解禁期满后就可任意减持,但新规要求股份解除限售后的12个月内,不能减持超过50%。
以往股东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加大减持力度,新规堵上了这个漏洞,限制大股东或者特定股东在任意连续90日内最多减持2%,另外受让方须锁仓6个月。
这就意味着90日内,大股东或特定股东最多只能减持3%的股份,其中大宗交易的2%接盘方要锁仓6个月,向市场直接抛出的只有1%。
原先有抛售计划的股东,必然将放缓抛售步伐。
据上交所的统计,截至5月26日证监会减持新规实施前,今年沪市共有278家上市公司的股东进行过减持,累计减持102亿股,总金额 900亿元。其中通过竞价系统减持551亿元,日均5.76亿元;大宗交易减持349亿元,日均3.65亿元。
减持新规实施后第一周,共有35家上市公司的股东进行过减持,累计减持4716万股,合计金额 5.7亿元,日均1.9亿元,均为通过竞价系统进行的减持 (其中:5月31日减持1610万股,金额1.9亿元;6月1日减持2027万股,金额2.3亿元;6月2日减持1078万股,金额1.5亿元),没有通过大宗交易进行的减持。
整体上看,减持新规实施后,通过竞价交易系统的日均减持金额较实施前出现了显著下降,降幅为67%。新规成效初步显现。
第二大利好是将增加定向增发融资的难度,定向增发这种股市主要的融资方式,“抽血”量会有所缓解。
最近一两个月股市的下跌行情,包括2016年12月的下跌行情中,都有不少投资人把IPO的密集发行当作罪魁祸首。实际IPO看起来挺密集,其实融资额非常有限,而且是以比较合理的估值(绝大多数是23倍市盈率)发行的,融资额远远不如定向增发(见表1)。
2014年IPO恢复以来,连续3年,定增融资额都是IPO融资额的8倍以上。而完成定增的上市公司普遍都是估值偏高甚至是亏损的(见下文表2),参与定增的股东普遍不会长期持有,而是择机获利卖出,为定增股份解禁后的市场增加了较大的抛售压力。
新规要求参与定向增发获利股份的股东,在解禁后1年内只能卖出一半的股份,不仅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而且不少股东参与定增用的是融来的资金,资金有一定的成本,一半的股份锁定期增加了1年,也增加了参与投资的成本。
这样完成定向增发的难度会有所增加,而定增即使完成了,也很可能普遍不能足额融资。
长期利好为何市场并未热烈响应?
既然减持新规是长期利好,但并未在市场上得到热烈响应呢?
新规执行后第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高开低走,只上涨了0.23%,中证500指数不涨反跌0.22%,估值更高的中证1000指数跌幅更大,达0.29%。截至6月5日,这三个指数新规执行后,全部都是下跌的。
或许较多人忽略了无减持计划的股东的利益。讲个不太恰当的段子:就比如1943年浙江的刘地主想把土地、当铺、小工厂等资产卖了去重庆或是延安,当地的官员就说:“老乡别走,原来你每年可以转走资产10万银元,现在你每年只能转走5万银元。”李地主本来要到1944年才转走10万银元,一听说这个政策,不行,今年就要转,因为只有今年转走5万银元,才能完成1944年转走10万银元的计划。
所以中短期而言,各类持有较多股份的股东,可能反而要加快减持。每年真正出手减持的股东毕竟是少数,但如果占大多数原本无减持计划的股东要把减持摆上日程,可能在某个时期令市场面临更大的压力。
即使暂时这种压力并未出现,但考虑到这个因素,想入市的投资人,想增持的投资人可能会放缓入市买进的步伐,持有一些估值较高上市公司的自由投资人可能会寻找机会抢先卖出。
就整个市场而言,很少因为重大的股市政策就改变了大趋势。就比如2001年熊市开始后,证监会考虑到国有股减持对市场压力太大,叫停了这一政策。
受利好刺激,上证指数2001年10月23日一天就大涨9.86%。但市场振荡了一段时间后,不到2个月就重回下跌趋势。
虽然减持新规是长期利好政策,但不足于成为股市立竿见影持续上涨的充分条件。尤其对于持有垃圾股、概念股,估值高得离谱的投资人来说,可不能认为就此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
为什么在1000多只股票创2016年第一季度股灾3.0底部以来的新低,但同时贵州茅台、中国平安、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上汽集团、招商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的股价不断上涨,甚至创2015年6月上证指数5178点以来的新高?
因为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每周新股发行10只或更多成为常态,终于量变有形成质变的迹象,极大地压制了对小盘垃圾股、重组股的炒作,也倒逼价值投资之风的盛行。明显高估的多数小盘股,泡沫破灭恐怕是不可避免的,这不是减持新规就能阻止的。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在15倍以下,就是比较合理或是低估的,但这个估值水平的公司,在A股市场只有160家,只占3000多家上市公司不到5%的比例,甚至比亏损公司(267家)都要少(表2)。
30倍以上的市盈率,就属于高估的水平。可见A股多数公司,实际上谈不上什么投资价值,有价值回归的要求。在中国,可以认为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以上,相当于25倍以下的市盈率。
对上市公司而言,真正要通过经营实体经验做大做强,在目前产能过剩,GDP增速放缓的环境下是比较困难的,但多数上市公司的估值要比无风险的理财产品要高,这实在是投资人应当警惕的。
投资人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多数公司估值偏高的情况下的减持新规。如果上市公司估值不高投资价值明显,则暂时的股价下跌不算什么,甚至为大股东为首的主要股东提供了增持股份,提高持股比例的机会。
以美国的富国银行为例,巴菲特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趁机增持了不少。所以对于估值明显过高,各类故事、概念导致的泡沫未明显消退前,投资人切不要以为各类股东会为自己的利益而无偿站岗,他们可不是邱少云。上市公司的估值是否过高,可比主要股东是否放缓减持步伐更为关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翻页请看减持新规全文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