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建华: 中国因素,是香港稳定繁荣发展的大树
关键字: 香港回归20年香港经济现状香港繁荣的原因香港经济发展历史【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何建华】
沉浸式体验留给我的是永恒的难忘回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第一天”,英国米字旗不复见了,到处飘扬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美丽的紫荆花区旗,那些具有英国殖民统治色彩的政府部门徽号也都悄然消失。弥漫在香江之畔的浓郁喜庆之情表明,香港百姓中绝大多数人认同“中华民族”这一身份,为回归祖国感到无比自豪!
金紫荆广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图/香港旅游发展局)
20年前在香港,随意与哪位普通市民聊上几句,都会谈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历史地看问题,香港与内地原本差别不大,收入并不高,只是其后年年增长,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增长更快。原因何在?是托了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福。许多港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有中国内地养育供应,没有香港人民勤劳经营,就不会有繁荣香港! 当时香港菱电集团一位执行董事说,是“中国因素”带来了香港的稳定繁荣发展,“我们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啊”!
此话说得好有良心良知!20年前我在《新民晚报》报道里有这样的记载——
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向来是香港稳定与发展的基石。随着“中国因素”逐渐深入香港,香港经济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香港股市,整个80年代在千点左右徘徊,而进入90年代中期,则已稳居万点之上。
在回归倒计时最后一个月内,接连传来的消息令许多香港人十分欣慰:中国邮电部属下公司入股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中国为香港特区保管和经营的土地基金已从七点七二亿港元增加到一千七百亿港元、香港的中资企业已拥有超过一万三千亿港元的总资产……这无疑会是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确实,香港生存发展的兴衰荣辱、辗转起伏、恩怨情仇,可以说都与中国内地有着千丝万缕关系,与中国国运大势休戚相关。
有学者认为,大英帝国早在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占领觊觎已久的香港岛,并不是看中这块弹丸之地,而是因为香港具有天然深水海港优势,看中的是香港背后中国内地的巨大市场,这里成为了列强货物转运中国的中转站。香港作为小型开放型经济体,其崛起发展的潜力与取得的成就,背靠的大树无疑是中国内地。
仅以香港与上海的关系为例,有学者研究认为,香港的兴起缘于上海移民,正是上海大量的资金、产业、技术、人才在不同历史节点南迁香港,滋润并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发展。
此观点不难加以考证。前不久,我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海贵教授一行参观“宁波帮博物馆”,资料显示,在清乾隆以后宁波人口急剧膨胀,耕田基本不变,人地矛盾逼迫宁波人必须利用境外资源才能保证生存发展。凭借海运与商业传统优势,首先使沿海盐碱地区农民筚路蓝缕走向杭州湾彼岸的上海,拉开商业移民序幕。1843年被迫开埠的上海依托区位优势,当时的发展远远超过香港,到1935年,香港人口五六十万,而上海已达350万,已发展成为享有“东方巴黎”美誉的远东第一大都市。
其后,由于多种历史缘由,上海大量工商业和金融机构南迁至香港。据不完全统计的历史记载,在1947年到1951年间,上海包括长三角地区移民带去的财富占当时香港社会总财富1/2以上。香港利用从内地主要是上海转移过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与出口市场联系的有利条件,建立起纺织、造船等工业,其中纺织品和成衣占50年代香港出口产值50%以上。而这些行业龙头领袖大都是内地人,如“现代郑和”董浩云、“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头邵逸夫、实业大王安子介等一大批独领风骚人物,都是祖籍宁波,然后自上海到香港闯荡,为香港发展注入心血才智力量。
回望历史演进风云变幻,香港被大英帝国强行侵占,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明珠”,其真正的血脉、资源与动力无疑来自于包括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中国内地。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20年。记得20年前在香江之畔采访时曾经听到一种悲观论调,认为“香港已死”,对香港回归以后的发展不抱乐观。今年3月中下旬,我赴港参加“四城文化交流会议”筹备会,与“东方之珠”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并实地寻找答案。
置身于香江之畔,维多利亚港湾两岸一派熟悉的繁荣景象,这座城市保留着一如既往的美好印象:街景干净、秩序井然,方便舒适、安静优雅,繁华富贵、活力充沛,市民素养好,国际化程度高,给人一种温情的亲近感。
维多利亚港(图/香港旅游发展局)
接触到的香港朋友坦诚回应我,不带有色眼镜地凭良心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经济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对香港回归以来的进步发展变化,董建华无疑最具有权威性话语权。
20年前,60岁的董建华出任香港首任特首,成为“一国两制”在港实践首位执行者。在香港回归祖国20年之际,董建华在港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首往事,他毫不犹豫地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功。
回归20年来,香港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人们生活方式也没有变,法律基本不变,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繁荣稳定。董建华认为,特区成立至今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从成立之初就遭遇亚洲金融风暴冲击、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巨大考验。每一个困难时刻,国家都及时支持、帮助香港渡过难关。
董建华的体会也许代表了绝大多数香港人的感受:“回到祖国的怀抱,每当香港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有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
如今,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祖国这颗“大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根深叶茂,毫无疑问可以为香港实现发展愿景遮风挡雨、福荫未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 中国因素:香港稳定繁荣发展的大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泠
-
国家医保局:逐步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评论 25美方宣称击落中国无人飞艇,我外交部:强烈不满 评论 922“我们都依赖中国,事实就是这么简单” 评论 125王毅应约同布林肯通电话 评论 507武契奇:西方犯下最大错误,一天之内团结所有俄罗斯人 评论 137最新闻 Hot
-
“我们都依赖中国,事实就是这么简单”
-
“加拿大的行为堪比第三帝国试图摧毁‘非德国精神’”
-
“美国大使,把你的脏手从土耳其拿开!”
-
历史首次!美国将没收的俄寡头财产援助乌克兰
-
美国最新对乌军援:首次包含远程精确制导火箭弹,射程150千米
-
澳运煤船正驶向中国,阿尔巴尼斯有望年内访华
-
“中国人从不向我们发号施令,美国官员倒是经常提条件”
-
中吉乌铁路筹建加速,吉乌项目办公室设在吉国首都
-
成都一商场女厕设无遮挡男童便池,涉事方回应
-
“若盟友援乌远程导弹,我们保证不打击俄领土”
-
普京:80年后再遭德坦克威胁,俄回应力度将远超坦克
-
生育登记与结婚“脱钩”,挑战伦理、助长黑产业?
-
美军火商拟1美元卖乌克兰两架无人机,但…
-
布林肯刚走,以色列就立刻发动空袭
-
白宫幕僚长在交接仪式上哭了,称赞拜登是“好父亲”
-
美国奥委会:支持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