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竹: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后世命运为何迥异?
三、余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们在解释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后世不同命运时,之所以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一些关键概念的不当理解和使用。当我们不加特别解释与说明,直接使用一些来自西方的概念来比较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或者简单把中国古代独有的概念跟西方的学术中的语词简单对应起来,就会产生混淆,很难把问题论述清楚。
本文决不是主张简单放弃用来自西方的概念,而是反对把来自西方的概念直接套在中国历史上进行论证,反对不加解释地把中国古代产生的概念直接套用在西方概念上。语言是约定俗成是用来交流的。所以,完全不用来自西方的概念是不现实,也是行不通的。
中国的社会科学中的相当一部分概念是来自日文汉字对西方概念的翻译,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语言、现代科学中的一部分,显然不能弃之不用。但是,当我们沿用一些来自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的历史时,一定要非常小心,而且必须要加一些特别的说明,否则很容易会陷入误区而讲不清楚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传统概念也不能简单地对应在西方的现代概念上。中国古代产生的一些概念在西方并没有完全的对应概念,对这些概念的使用要加以特别的说明。
帝国:帝国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意指以宗主国为核心、包含多个民族和地区的征服体系。帝国并不是一个疆界明确,有着同质性、有民族认同感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有皇帝、帝制的概念,但并没有帝国的概念。中国的帝制是从秦到清两千多年间实行的一种以皇帝/郡县制为国家结构的政治体制。实行帝制的国家并不等于就是帝国。中国是实行帝制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国家,但从来不是帝国,所以也没有帝国的概念。
西方对帝国的理解和定义主要就是来自罗马帝国的征服体系。虽然古罗马人没有自称帝国,但后世的西方正是把横跨欧亚非的古罗马看作帝国的典型。在西方文化中,帝国就是罗马,罗马就是帝国。一直到今天,西方人谈到帝国,都会想起或参照罗马帝国。虽然在现实中,许多人也把国力鼎盛、武功强大的国家称之为帝国,但通常都是一种形容或比喻,而非准确的学术界定。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帝国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为什么没有再度复兴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帝国只要一旦灭亡,就是真正的死亡,从来不会再复兴。道理很简单,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殖民地组成的征服体系,而不是一个有着民族认同感、疆域明确的国家。
一旦帝国崩溃,帝国境内的各个民族都会自然形成各自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最后逐步形成独立的国家。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崩溃后,入侵的各个日耳曼部族跟罗马帝国本土与各型行省的原住民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民族,民族主义开始逐步在欧洲形成。欧洲的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早在中世纪就开始逐渐形成。
被蛮族入侵毁灭的罗马城
罗马帝国灭亡后,确实有不少人希望复兴罗马帝国,但所有这些想重建罗马帝国的人都是旧瓶装新酒,都是只是希望借用罗马帝国的符号来建立自己的新帝国。但是,在一个民族意识已经形成的地区是很难建成帝国的。
公元800年法兰克人的查理曼在罗马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但是这个帝国跟罗马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帝国持续的时间也只有43年。帝国分裂后形成了后来的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而公元962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更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虽然名称一直保留到1806年,但神圣罗马帝国只是一个传说,犹如伏尔泰所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也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今天,国内一些学者对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有很大的质疑,认为用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来界定近代出现的新型主权国家是不准确的。本文并不打算在这里具体讨论民族国家概念的合理性。但考虑到语词的约定俗成,二十世纪后成立的国联(League of Nations)和联合国(United Nations)都是用现代民族一词来代表国家,所以,本文依然沿用现在国际社会对民族国家一词的使用。
但是,由于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源自西方近代,有着西方的历史背景。我们在使用民族国家一词时一定要跳出西方中心论,把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部分去掉。比如,按照西方学界的说法,民族国家是产生于17世纪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协定,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并无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历史叙事的概念。
众所周知,汉王朝则是一个已经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华夏民族到了汉朝已经有了很强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感,早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些基本性质。很多学者在讨论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时,常常不自觉地回避甚至拒绝承认汉王朝已经具备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些基本性质这一重要事实。原因就在于西方学术界通常是把民族国家的产生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或者更早一点追溯到14世纪到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于是很多学者则不愿承认汉王朝事实上早在古代就具有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某些特质。
然而有充分历史事实证明,早在汉代中国就已经有了统一的语言文字、没有内部关税的统一经济体,集中统一的公共行政体系,共同的历史文化等重要因素。而在汉代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提出了华夷之辨,强调华夏民族在文化礼仪上与外族的区别。中国古代华夏民族的含义已经超越了血缘主义,孔子和孟子都提出过以夏变夷的理论,强调华夏民族的礼仪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的古代,中国就已经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认同的国家了。
标签 中西历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吕义正 
-
河北滦平发现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内容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为什么梁启超不看好的社会主义,最后拯救了中国?
2023-03-20 08:04 -
甲午战争沉舰发现大口径炮弹,辟谣“炮弹掺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2023-02-23 08:46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两次破防,勤恳务实的嘉庆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岁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发布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选秀女就是选妃?其实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汉化”
2022-10-19 08:43 -
为了“去中国化”,日本考古还出过这样的大乌龙
2022-10-03 08:29 -
清代盛行“厚嫁”,对女性是福是祸?
2022-09-19 08:02 -
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2022-08-29 08:14 -
从世官世禄到有爵无官——古代爵位制的演变
2022-08-01 17:38 -
【观网直播间】科举时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
2022-07-25 19:25 -
一五一十:宋朝为什么弱?
2022-07-18 18:46
相关推荐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评论 98“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评论 168“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140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301最新闻 Hot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
泽连斯基回应:停火30小时太短,建议30天
-
韩国一战机飞行训练中掉落机炮吊舱和空油箱
-
“美国在地球上跟中国争,却把太空主导地位拱手让出”
-
内塔尼亚胡:摧毁哈马斯前不会结束军事行动
-
超900人签署“反关税宣言”,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