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哲:纽约曼哈顿的一声爆炸,给我们送来了“新闻专业主义”
关键字: 曼哈顿恐怖主义爆炸案曼哈顿爆炸美国媒体美媒赫芬顿CNN911纪念日后不到一周,纽约市中心曼哈顿竟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这则消息瞬间占领了全球媒体的头条——哦,不,除了《赫芬顿邮报》——这家“专黑特朗普”的美国最大的时政网媒,头条还一直拿黑猩猩与特朗普作比较,起码有几个小时。
抱歉当时没有给它的头版截屏,只能展现下正文页了
除了《赫芬顿邮报》,其他美媒似乎表现中规中矩,可点开文章一看,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啊。
美联社、《洛杉矶时报》都强调受伤人员多为轻伤。《纽约时报》还特地说,轻伤的人大部分都是被碎片弄伤的,很快就出院了。
美联社
纽约时报
轻伤不假,但你们为什么不关心下那个重伤员?来几篇特稿,看看他是否会留下残疾,过去是不是品学兼优、吃苦耐劳,家里是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对了,还得让家庭成员展现下多么悲伤。
美国媒体,你们的人文关怀哪里去了?
炸伤29人的爆炸,虽然不算大,但显然不是三星Note 7级别的。美国警方最初含糊其词,说什么“可能有个人动机”“还不知道”“证据不足”,美国媒体竟然照单全收,一点质疑、追问也没有,或者将群众的疑问放在前面,用官方的说辞一一回应。
纽约时报
CNN
美国媒体,你们的监督精神哪里去了?
特朗普直言是恐怖主义,居然还被CNN反过来质疑。CNN称,一般来说,美国国内政要谈论到尚在调查中和涉及执法行动的案件时,必须多加斟酌与谨慎。
拖了许久之后,媒体才跟着官方变了口径。
最令人失望的是,美国媒体人竟没有找到一张爆炸后烟尘升腾的照片。要知道,这是最有现场感、最有震撼性、最有新闻价值的照片。
闪光瞬间没有人拍到可以理解,但在纽约闹市区,爆炸后就没有一个人边逃边拍?在安全距离上,也没有一个人掏出手机?这可不符合纽约客的style啊。
媒体上取而代之的是,救护车、警车闪着车灯的照片、警察搜索垃圾箱的照片、警戒线的照片,看上去和一场普通枪击案没有什么两样。
哪怕是爆炸后的垃圾桶残骸,很多美国媒体都没有及时刊出,或者仅仅埋在图集的犄角旮旯里(比如《洛杉矶时报》要在一张没有明显提示的图片上点击,才能进入图集)。相比之下,BBC、《每日快报》等英国媒体上,都很容易就能找到。
《洛杉矶时报》的照片,没有体现重点
BBC的大特写
美国媒体,你们的纪实精神哪里去了?
对了,现在已经是视频时代了,现场附近店家很多,美国媒体都没想到找他们要监控吗?警方或许第一时间就控制住了监控资源,媒体为何不催促他们公布真相?
第一天社交媒体上能找到的现场视频,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了。只在镜头最上边有一个闪光,画面冲击力显然是最小的。
作为最早的真·现场视频,居然没有在美国社交媒体上得到“病毒式”传播,反而被一大堆市长讲话、警车闪灯视频和拉隔离带的视频淹没了。
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隐情呢?是美国群众觉悟高,坚决不传播涉恐图片视频;还是社交媒体预案制定得好,反应及时?
有朋友告诉我,这一切都是“媒体专业主义”的体现,避免群众恐慌。
听来很有道理,可是,这和以前国内某些媒体人推崇的、实践的,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求解答,在线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92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31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67从2000兆帕潜艇级热成型钢的“登天”说开去…… 评论 100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评论 157最新闻 Hot
-
“MAGA巨星”唱反调,“中国制造真的很棒”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
她被提名为联大主席,“德国完了”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
泽连斯基回应:停火30小时太短,建议30天
-
韩国一战机飞行训练中掉落机炮吊舱和空油箱
-
“美国在地球上跟中国争,却把太空主导地位拱手让出”
-
内塔尼亚胡:摧毁哈马斯前不会结束军事行动
-
超900人签署“反关税宣言”,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