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面中国
关键字: 中国双面杰纳斯欧洲汉字文化传统既有森严的秩序,也有壮阔的革命;既传承天子礼仪,也懂得灵活变通;既缅怀旧日辉煌,也把握未来脉搏;既内敛又开放,今日中国的复苏本身蕴含着着无数矛盾和悖论。
中国既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不化的顽石,而是一幅鲜活的书卷,虽写满当代的话语,却难掩层层数千年积淀的墨迹。
汉字作为华夏儿女最具标志性的身份代表之一,既摩登又古典。汉字既包含了先锋派的设计,又延续了上古符文的形象,可谓是潮流与古迹的完美结合。
欧洲人总是期待能在中国找到与欧陆文化对应的元素——内部多样性、长期历史观、错综的古代传统等,都是亚欧大陆两端的共通之处,但其实21世纪的中国充满了创业精神和不倦的乐观情绪,这倒挺像大洋彼岸的美国。
欧洲古典主义提倡自律和均衡,这与地处远东的中国不谋而合,但中国也对美式节奏和尺度并不陌生:不管是黄河的惊涛里,还是喜马拉雅冻土下,抑或是塔克拉玛干的流沙中,神州大地上处处回响着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讴歌的“现代人”的脉搏。
中国传统文化看重平衡和节制,但逃不出对“大”的迷恋,或许只有这种大,才能配得上中国广袤的疆域和巨型社会,这又构成另一个悖论:孔夫子中庸之道的故乡居然和美国一样,追求超越极限的境界。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兼容了新旧两重世界,代表着一种介于源远流长的过去和无穷美好的未来之间的永恒张力。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是这种富有创造力的二元性的象征。郑州、西安、南京和北京,不但具有当代特征,更涵盖着古国的记忆;而香港、上海、深圳等新兴都市则与市内鳞次栉比的摩天楼一样,探向莫测的未来。
在这些大城市,许多青年才俊搭建并穿行于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空间,同时,中国的90后使用者最先进的通讯技术,探讨金庸的传统武侠小说。在中国极客一族的世界里,充满兵马俑进驻硅谷之类的天马行空。
正如罗马神话中掌管初始与终结的双面神祗杰纳斯,中国也有其双面性,一面回顾过去,一面眺向未来。这种双重性使中国在与西方交流时,对欧陆和美国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作为远东地区文明的摇篮,曾经的中国与欧陆在文化具有近亲关系;而作为商务、科技和艺术发展的新前线,今天的中国在书写堪比昨日美国的新篇章。20世纪初,被称作东方巴黎的上海曾透过外滩展露出欧式风情;而今这座长江尾上的特大都市,在浦东新区勾勒出堪比纽约的天际线。
虽然和平联盟给欧洲大陆上超过5亿人带来了繁荣,但21世纪的欧洲显然不能在全球范围内,激发出可以与“美国梦”相提并论的“欧洲梦”,而一场“中国梦”正在成形。
在公众认知当中,欧洲常常受限于其过往的樊篱,正如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所说,欧洲是由许多“记忆之所”组成的。
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符合中国的混合型属性,在人们普遍尊重中国历史上辉煌成就的同时,从巴西利亚到亚的斯亚贝巴,从堪培拉到渥太华,中国被越来越多人看做是开拓未来的新前沿。双面的中国既是博物馆也是快车道,可谓是集欧美之大成。
“中国梦”是对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紫禁城的追忆,更是对新生活的憧憬;它是昔日情怀的呼喊,更是迈向未来的自信的步伐。
中国的未来已经在历史的长卷上展开。在诗词《沁园春·雪》中,时年43岁的毛泽东在嘲讽历代大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后,无畏地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
(高大伟,中欧文苑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论坛创始人。)
标签 旧文资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新伟
-
“机智!中方出新招,进一步堵住漏洞” 评论 9“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评论 123“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评论 217“比美国先进20年,但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评论 219俄美元首通话超2小时,俄乌停火谈判有戏? 评论 93最新闻 Hot
-
“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
雷蒙多焦虑:美国每天都要有“落后中国”的紧迫感
-
“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
讲个笑话,这就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
-
“G6要告诉美国:要对华施压,还要被你胁迫,臣妾做不到”
-
“比美国先进20年,但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
黄仁勋:全球一半AI人才都是中国人,根本阻挡不了
-
特朗普要查哈里斯
-
英法加谴责以色列:震惊!再不收手就制裁!
-
特朗普还是忍不住,暗示拜登“隐瞒癌症病情”
-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张永宁,任宁德市委书记
-
孙杨退赛
-
特朗普拟对中国起重机加100%税,“美国这行80年代就黄了”
-
安徽凤阳鼓楼瓦片大面积滑落,当地通报
-
陈奕迅发文报平安
-
“特朗普的耳朵成了关键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