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额尔瑾:这一新出土的带马镫骑马俑,“改写了世界军事史”?
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骑手只能靠双腿夹住马,再用一只手扶住马鞍,这种情况很难手执武器在马上搏杀,两只脚在作战中也经常无处安放而摇来晃去。
马镫的发明彻底解放了骑兵们的双手,可以使用长兵器、重兵器短兵相接,如此一来,身披甲胄也毫无顾忌,骑兵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从4世纪至7世纪初,“具装”“具装铠”(即骑兵战马的铠甲,包括马胄)、“铠马”(披甲的战马)以及“甲骑具装”(人马皆甲的重装骑兵)等术语频繁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争频繁使用重装骑兵,一些战役甚至能缴获数千乃至数万匹“铠马”。这种重装骑兵迅速从北向南推广,即便在偏远的云南昭通,4世纪晚期的墓葬壁画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到了南北朝时期,重装骑兵成为南北军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常作为将帅的近卫军和主力部队,在战争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南北朝铠马画像砖(河南邓州出土)
当时,铁甲广泛应用,人和马都穿着全套铁甲的重装骑兵防护极为严密,被称为“铁浮屠”“铁猛兽”。重装骑兵的大规模发展表明,增强骑兵防护力已成为时代趋势。这一变化使骑兵从过去的轻捷快速转变为厚重缓慢,战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由于马匹负担大大增加,难以长时间高速奔驰,重装骑兵不再采用早期的骑射或快马冲突战术,而是密集排列成厚重阵势,“如墙而进”。
这种战术虽然推进速度较慢,但防护力和冲击力极强,犹如排山倒海,普通步兵和骑兵难以抵挡。这种将防护力与冲击力融为一体的战术,正是骑兵重装化浪潮的核心。
公元7世纪,中国迎来唐朝大一统时代,此前自4世纪兴起的骑兵重装化浪潮在此时迅速消退,重装骑兵数量锐减。此后,在历朝历代的中国军队中,马不披甲的轻快骑兵成为主流,重装骑兵仅占少量比例。
在公元6-7世纪,随着欧亚大陆草原民族的频繁往来与迁徙,马镫的使用开启了自东向西的传播之旅。马镫先传入萨珊波斯和阿拉伯地区,随后抵达拜占庭,到8世纪后,在欧洲逐渐流行并普及开来。
此时,欧洲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贵族骑士成为骑兵的核心力量,骑兵更是封建领主军事武装的主力。为了维持对广大赤手空拳的农民的绝对优势,欧洲骑兵不断强化铠甲防护,掀起了骑兵和战马皆披挂重甲的重装化浪潮。
在这一过程中,欧洲的军事家深刻认识到马镫的关键作用。对于身着厚重铠甲的骑士而言,若没有马镫的辅助,仅靠自身力量,几乎无法登上同样身披重甲的战马。
即便成功上马,在缺乏马镫的情况下,骑士在马背上也难以保持稳定,更不用说在激烈的战斗格斗中,能够灵活运用武器并避免轻易落马,因此前马镫时代作战大多采用长矛或马戟往下扎,做不到像电视剧上常见的单手持枪冲锋。
另一方面,马镫的出现也极大降低了重骑兵的组建成本。像马其顿贵族都是从小训练骑马的,即便如此也经常会有摔下马的情况发生,想要拥有一个作战能力超群的骑兵团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马镫的出现,则大大降低了这样的成本。
因此,马镫为欧洲中世纪的骑兵重装化浪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它不仅改变了骑兵的作战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军事格局和社会结构的发展。
西方学者复原的6世纪萨珊波斯半马铠骑兵
结语
通过马镫这一小小的物件,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在军事变革以及历史演进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当然,说到这里,也不要把马镫的作用过度神化,重骑兵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状况、军事战略需求、兵器装备技术等。
我们只能说,马镫就像是骑兵重装化的催化剂,把门槛很高的重骑兵推进到了后面的“批量”浪潮中。
而在马镫普及之后,重骑兵也并非一直是战场上的主宰,其兴衰与战争形态的演变也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4日
2025-01-14 17:04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3日
2025-01-13 17:49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2日
2025-01-12 17:13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1日
2025-01-11 17:22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0日
2025-01-10 18:01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9日
2025-01-09 17:45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8日
2025-01-08 17:07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7日
2025-01-07 17:19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6日
2025-01-06 08:47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5日
2025-01-05 09:32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4日
2025-01-04 15:31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3日
2025-01-03 17:27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日
2025-01-02 17:46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日
2025-01-01 16:08 -
19371213绝不能忘,今天以国之名悼我同胞
2024-12-13 07:11 国家公祭日 -
杀敌不如诛心!毛泽东只用了7个字
2024-11-22 09:39 宝塔山下制胜法宝 -
三星堆玉石器“生产车间”又有新发现 已辨认出19种原料材质
2024-10-21 22:12 考古 -
二里头文化是不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的“临门一脚”?
2024-09-15 10:21 -
突破16万公里!中国铁路塑造世界铁路新格局
2024-09-14 13:32 观出行 洞察/视频 -
美国人借口拍照偷偷带走我国文物,重要物证首次披露
2024-09-11 21:06 考古
相关推荐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91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1“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1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评论 131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38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