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薇薇:《成长的烦恼》“老爸”走了 他给了无数中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
关键字: 成长的烦恼虽然这部剧的标题是Pains这个词,可中国观众感受到的却只有欢笑和幸福,在让人羡慕的成长环境中,全剧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并不全是喜剧的特质使然。
一年后,中国人自己的《成长的烦恼》——家庭喜剧《我爱我家》首播,离休老干部傅明这家人的生活水平也不低,而在改革大潮拉开帷幕,旧时代的烙印尚未远去的背景下,对众生百态,这部喜剧里显然有更多讽刺与伤痛的内涵,就像主题曲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走路,什么时候学会了哭”。讽刺或许会被认为是更“高端”的艺术,但镜头中是否多少也透露出这样的意味:那个中国观众熟悉的北京,还没有像如今那么乐观自信?
这部剧在美国的影响力也不小
当然,西佛一家代表的美国大城市中上阶层,并不等于美国普通人。剧中也表现了穷人的生活,如住在纽约公寓的体育老师鲁伯克教练。但由于对美国的陌生和剧集带来的冲击过于强烈,大多数中国观众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将他们视作美国的代表。
后来另一部在中国影响巨大的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则直接在主要角色中拉开了阶级差距,讲了纽约的六个不同职业的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可在当时,中国观众心中、眼中已经被打开了另一个新奇世界,其冲击力大为减弱,对这些内容的印象也就远远没有那么深刻了。
《成长的烦恼》给了中国观众纽约的最初印象,《我爱我家》让大家重温了北京生活,紧接着,《北京人在纽约》这个第一部境外拍摄剧,终于把大洋彼岸的生活现实地摆到中国人面前。“美国梦”成了无数国人的情怀,到今天也挥之不去,这都是后话了。
这部美剧带来了那么多心灵冲击,如何评价其影响,到今天恐怕也会有争议,但如果只知道把“美国文化输出”放在嘴边,恐怕既太停留在过去,也太看轻中国的文化底蕴。
一部作品只带来震撼而得不到认同,是无法被人们牢记的,更何况是在我们这样的文明大国。上译厂的配音,对这部剧的中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完美再现了许多台词直接翻译不容易理解的“哏”,用说中国话来表达美式幽默,这已经是一个中国人参与再创作的《成长的烦恼》。
上面是上译厂的配音文字,下面是直译的中文字幕
尽管有那么多与中国家庭的不同之处,这部剧能够被理解、接受,我想也是因为,这种“一大家子”的亲情结构,在更原生的地方,有着与儒家文明理想家庭关系的相通之处,比如对和睦的渴求、对团聚的期盼。在爱的表达上东西方的殊途,到了这个内核上,终于同归了。无论是那个剧中和儿子打篮球的“老爸”,还是现实中刚刚离世的,临走前还在和儿子打冰球的“老爸”,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很美国”的运动,而是“很中国”的亲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孙武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