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薇薇:在印度说了白说,在沙特说也不能说,奥巴马也没办法
关键字: 奥巴马沙特国王沙特女性沙特女权奥巴马访印印度人权2012年,《外交政策》曾发表《男人为什么恨我们?》一文。文章提到,2002年麦加市第31女子中学起火,导致15个女孩丧生,因为她们没有戴头巾,也没有披上斗篷,“道德警察”阻止她们逃离着火的建筑物,也不让救火员接近她们。之后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受害者家属也没有抗议。事件唯一后果是,当时还是王子的阿卜杜拉从沙拉菲狂热者手中收回了女孩的教育权。
如此种种,当上国王后的阿卜杜拉生前依然被美国《新闻周刊》吹捧为“改革家”,还被列为2010年全球十大最受尊敬领袖之一。
也是,沙特是英美重要的中东盟友。尤其对于美国来说,沙特不仅是维持中东稳定、应对中东敌对国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也是石油供给国。为了不开罪这个“真正的盟友”,美国对沙特的人权状况倒是始终保持沉默。
23日,英国《卫报》外交编辑朱利安·博尔格(Julian Borger)发表评论,称沙特人权状况的恶化没有影响西方对沙特的“奉承”,西方对阿卜杜拉的赞扬及高规格哀悼再次表明,“沙特就是西方人权立场的一个例外”。
28日,法国24电视台(France 24)展开了“奥巴马在沙特阿拉伯:石油外交胜利了,纵然人权遭到了践踏”的讨论。
《华盛顿邮报》记者Ishaan Tharoor28日的博文直接以“在同一天的外交中,奥巴马展示了美国的双重标准”为题。“奥巴马不是第一个被指外交伪善的美国总统。而且,事实上这没什么好令人惊讶。”作者在文章中写道,“但是,当你在一个国家歌颂宗教多元化和女权——然后突然您缩短了行程,去了另一个两者一样都没有的国家——这一切看起来,说句公道话,有点别扭。”
美国《石板》(Slate)杂志认为,奥巴马向沙特示好,在美国国内也承受着来自人权组织、特别是女权组织的强烈批判。
不过,奥巴马在离开印度奔赴沙特前,曾接受CNN采访,为自己对沙特人权问题的“不作为”辩护。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在与他们讨论人权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恐问题或者是地区稳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奥巴马直言不讳道。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170“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190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12“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8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3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