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啸龙吟》最新剧情:女装大佬司马懿三气诸葛亮
关键字: 虎啸龙吟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军师联盟司马懿诸葛亮三国厚颜无耻编剧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过分的,还在后面。剧中,诸葛亮在死前“悔过”,说自己五次兴兵,劳民伤财,百姓面有菜色。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劝姜维,司马懿他在一日,你便不可北伐。
诸葛亮5次北伐是真,但历史上蜀国百姓“面有菜色”跟诸葛亮毫无关系。蜀民面有菜色有原文,但你要看看是在什么时候。《资治通鉴》记载:“吴主问汉政得失,对曰:‘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当时是蜀汉景耀年间,也就是公元258年-263年7月。诸葛亮什么时候死的?公元234年。这其中差了整整二三十年!
而“司马懿他在一日,你便不可北伐”,这更是扯淡。从公元238年到262年,姜维历史上北伐整整11次,而司马懿之死是在251年……
虚构的东西是真是假,观众一查便知,倒也不至于深入人心,然而半真半假、断章取义乃至移花接木的手法,一般人难以辨别,长此以往或许就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固有印象”了。
该剧的编剧常江曾这样评价《军事联盟》的虚构度:“《军师联盟》完整的故事按四阶段划分,曹操曹丕阶段司马懿的记载较少,需要补充和演绎的多些;曹睿和曹芳阶段,大的事件都可以取材历史了,但是为了好看,还是采用了虚构却又被观众广为喜爱的空城计、上方谷等故事,也是有实有虚。一定要开的话,上下部综合起来,六实四虚吧。”
那么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能力差距有多大呢?陈寿写《三国志》这样评价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而他用他相对的短处“奇谋”与“应变将略”五次北伐,陈寿是这样评价的:“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敌人都是人杰(司马懿),人多势众,而且占了防守方的优势,再加上诸葛亮用的是他不太擅长的“奇谋”与“应变将略”,所以也只是压着魏国打,“未能有克”。
历史上对司马懿和诸葛亮优劣的评价也不胜枚举。
裴注三国志: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唐太宗李世民:
宣王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简单而言,这两段话可以理解成,中国足球队主教练诸葛亮带领中国队疯狂进攻,巴西队主教练司马懿只敢防守。
在整部电视剧全部完结之前,几实几虚尚不好评价,但为了突出司马懿的主角形象,如此颠倒黑白,抹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诸葛武侯,《虎啸龙吟》的编剧的确得好好反思一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肖晟仕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166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