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泊风:表情包?祖宗们早都玩过啦
关键字: 青铜器陶俑佛像表情包夏商文明考古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中,最典型的文物之一便是带有典型三星堆特色的人头面具。
这个面具图案业已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图案之一,可惜纹饰含义至今仍不可考。因为三星堆作为古蜀地区的独立文化,很难在中原传世文献中找到它的影子,更不要说去解读面具图案的意义了。不过它独特的美感,倒是并不需要太多解读就能感受得到。
尤其是它与世界文明融合的特点……
三星堆人头面具撞脸德国球员厄齐尔
陶俑:死了都要嗨
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陶俑多为“明器”,也就是墓葬主人的随葬品。常常拍出高价的唐三彩,也是随葬品的一种。嗯……希望大家下次在别人家看到唐三彩时,能有好心情。
陶俑的出现可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战国时期,以活人殉葬的方式逐渐衰落,陶俑便逐渐替代了殉人陪葬。就是说,有了陶俑以后,活人就再也不用倒在墓地中啦。
和现代人提起殉葬品时,寂灭严肃的气氛不同。在古人的观念里,死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过了那扇门以后,该开心还是得开心……
比如↓↓↓
击鼓说唱俑
这尊陶俑全名为“击鼓说唱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东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俑之一,可是经常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
这件陶俑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俳优,也就是会说学逗唱的弄臣。这个工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主要的工作就是换着法子哄老大开心。当然,一些有追求的俳优也会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讽谏君王。当年,秦始皇打算造个动物园,他的俳优就说:“造啊!造啊!敌人打进来,我们就把麋鹿放出去顶死敌人!”秦始皇一听觉得不对劲,就不造动物园了。
看了文艺表演,没有美人在侧怎么办?当然要有陪葬的女俑。不同时期的女俑也受到那个时代审美的影响。“以肥为美”的唐代审美观,在女俑身上展现出悖于传统瘦削之美的魅力,但仅不逊色于所谓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朝气。
这种审美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哪个姑娘要是在盛唐时候瘦了吧唧的,那准是嫁不了好人家的。
肥则肥矣,为什么表情都那么凝重?这和中、晚唐的时代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当时佛教影响逐渐扩大,慈祥、宁静、双目微闭等佛教造像艺术特点便在陶俑中显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静美、安宁的“贤女”形象不断地被士大夫们以绘画、诗文塑造出来。晚唐时日渐低糜的社会氛围也难以重复初唐、中唐开拓进取的磅礴气势,骑马、蹴鞠、女扮男装的女俑形象渐渐稀少,随葬女俑的形象慢慢开始单一,甚至神态、相貌都开始变得相似。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73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06“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60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