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中国经济的理论贡献,一个重要因素被忽视了
后来者经济发展的成功可能不仅因为战略执行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转向一个可以成功的战略,这是核心。[全文]
-
中国崛起“到顶”了?《经济学人》的谬论不止是个经济错误!
我的一位非裔加勒比老友知道我总是密切关注中国,曾问我“中国崛起对我们其他人意味着什么?”我答:“除其他外,它摧毁了白人‘优越感’的神话。”他的回答则是:“好吧,这是每个人的胜利。” [全文]
-
4月中国经济成绩单怎么样?
今年以来,16-24岁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且逐月攀升,1—4月分别为17.3%、18.1%、19.6%、20.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全文]
-
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如何升级?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单纯走西方发达国家逐步“脱实向虚”的老路,而是通过一系列新技术、新机制的赋能,使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飞速提升。[全文]
-
结构性货币政策占基础货币27.8%,小微企业能否得到滴灌?
从本质上来说,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政策性贷款,其成本必须由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承担,因而大多是暂时的“危机应对”措施。当其达到基础货币的四分之一的规模的时候,就需要严格评估结构性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对其规模也要保持谨慎,并在一开始就制定明确的退出策略。[全文]
-
中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避免衰败
我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破除资源诅咒,规避“现金流温泉”的关键是要将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丰厚但不可持续的现金流收益,转换为可持续的、能带来永续收入的资产,即“现金流的资本化”。中石油与宜宾市的合作,提供了一种示范案例。[全文]
-
要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难不难?
1949年至今,我国GDP增长210.5倍,尤其是最近四十年,经济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和增量。在当前经济复苏背景下,要实现5%的增长目标,需从多个角度提出对策。[全文]
-
出口、房地产、市场信心,中国经济复苏的隐忧在哪里?
美国、欧盟和日本加起来,仍然在我国总出口中占据了35.6%的份额。发达经济体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需求火车头。发达经济体景气一旦走低,我国对包括东盟在内的其他经济体的出口也难以继续保持强势。[全文]
-
三月数据“独家”逆袭,中国出口到底强在哪?
从趋势来看,一季度中国出口是一个“全球商家在中国找赚钱机会”的故事,而非“产业链迁出中国”的故事。中国制造业产品覆盖极广,除了塑料制品等王牌出口项目,还有正在世界各地高歌猛进的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3月逆袭不仅击败唱衰预期,还体现了历史性转折。[全文]
-
消费扩大,经济增长的原因还是结果?
如果消费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那么,津巴布韦、牙买加、希腊这些消费占GDP85%的国家经济增长应该很快。但事实恰恰相反。投资仍是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一季度我国投资增幅远不及2022年同期,民间投资几乎为零增长,这值得高度关注。[全文]
-
如何改变中国经济不温不火的现状?
面对总需求不足,政府必须在消费驱动还是投资驱动之间做出选择。消费需求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只有政府主导或支持、商业回报可能不高的基础设施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和产业链重塑投资,才能一扫当前经济表现不温不火现象,通货收缩也必将因此而离我远去。[全文]
-
不宜将当前中国的低通胀等同于通缩
我国通胀弹性下降后的低通胀不应被简单视为通货紧缩,目前依然处于“强预期、弱现实”的经济复苏阶段。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可能是来自于对中长期我国陷入低通胀的担心,反映的仍是供给过剩和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全文]
-
为什么在中国投资效率更高?这真的是一个“体制问题”!
要诱导中国“自杀”,关键在于诱导人们把关于中国经济的错误言论当做正确的来接受——错误的“事实”自然会导致错误的政策。其中最具杀伤力的一条便是:“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的投资效率比资本主义的美国低得多。”[全文]
-
为什么数字经济开放性如此重要?这事关技术迭代……
任何一个数字服务平台,它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一旦确定,几乎马上就要面临未来发展空间到底还有多大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的迭代,一方面让数字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但另一方面其实也让这种市场权势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全文]
-
“港口空箱堆积”? 国人的忧虑遮蔽了更要紧的问题
产业外移总体来说是国际分工合作效率提升的表现,但是如果像美国那样出现产业空心化、三星手机带动配套企业整链条式外迁、核心零部件或关键环节撤离等现象,将使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失去自主可控性。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打造自主、安全、开放、稳定的产业链。[全文]
-
它曾成功“谋杀”了德国、日本、四小龙,现在想要劝中国“自杀”
美国从击败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中知道,减缓竞争对手经济增速的决定性方法是让其降低投资水平。中国在军事上并不依赖美国,中国共产党也不是苏共,美国没法“谋杀”中国,正如高盛的研究所示,美国只能试图诱导中国在经济上“自杀”。[全文]
-
“中国经济日本化”?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
“泡沫竞争”是场“胆小鬼博弈”,一旦陷入博弈,就必须参与到底。我们从日本泡沫经济中学到的经验是,泡沫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利用泡沫。正确的做法不应是自残式地捅破泡沫,而是要把高泡沫带来的廉价资本投入到正确的产业方向。[全文]
-
债务的安全界限在哪里?
在大规模工业化以后,我国中速发展已经成为常态。中央政府应该守住债务界限,每年客观判断可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张有弛地安排政府支出。[全文]
-
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
我们有适合从0到1创新的地方,深圳、杭州、苏州都有潜力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但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做从1到N的创新。即便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还是要有人生产钢铁、轮船,这是我们的优势,不应该丢掉。[全文]
-
要想改善中国经济,需让更多钱流向居民
在中国经济现实中,有相当大部分的收入流向了广义的政府部门(包括国企),这些收入跟老百姓没关系。老百姓真正持有的企业财产只有1/3多。同时这些企业财产在居民内部的分配也极不平衡,比如一些大企业家持有的企业股份很多,而老百姓持有的却非常少。[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联合国最新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上调至5.3%
-
富途牛牛、老虎国际APP将在境内下架
-
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深化口岸合作框架协议》
-
海关总署:即日起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法国猪肉进口
-
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存款减少4609亿元
-
去年全国规上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2492元,名义增长5%
-
“六连增”!4月央行黄金储备环比上升26万盎司
-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习近平: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多家外媒瞩目“五一旅游狂潮”,“为中国完成经济目标增添信心”
-
国产品牌“换道超车”:不只是突破“卡脖子”
-
“三重压力缓解”,4月政治局会议传达什么信号?
-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
“中方对德方有关出口限制措施表达关切”
-
黑龙江经济一季报出炉,东三省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商务部:我国的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
江苏常熟公务员等人群将实行工资全额数字人民币发放
-
全球24艘订单!中国全部拿下
-
一季度“成绩单”超预期,经济复苏后劲如何?
-
发改委:将研究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
-
· 中国经济 ·
自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到2013年间,中国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率,为人类经济史上所不曾有过的奇迹。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早已举足轻重,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颇为引人注目。无论中国经济规模是否如世界银行预测的那样,将在2014年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超常增长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
深圳粤海街道火了!上市公司市值超江苏全省
-
十省份2018年GDP数据出炉 首现“9万亿俱乐部”
-
近半5A景区门票超100元 专家:高票价制约旅游发展
-
“地方政府目前很难通过基建拉动经济,开始转向实体”
-
预告|这周六,看陈平老师如何对话经济学的诸位大佬
-
林毅夫人民日报撰文:2023年中国可成高收入国家
-
从现在到2050:一路狂飙的中国经济
-
建成罗马要多久?中国人只需两周!
-
日本精英认了:“中国崩溃论”正走向崩溃
-
北大教授靠知识付费收入赶上明星,papi酱们却在退坑?
-
港媒:中国单身成年人口相当于俄英两国人口总和
-
日本权威经济杂志:对中国,日本人应该消除的几个误解
-
凭阿里和腾讯实力,怎么今年才进世界500强?
-
马云和我们一样 英语巅峰都在16岁
-
是什么“神秘”力量让国外各种“中国崩溃论”落空?
-
国家邮政局长:快递业还未嵌入制造业 潜力巨大
-
成为网红我挺骄傲 因为格力发展得好
-
外媒:贵州奇迹靠什么?老干妈茅台还有……
-
你不得不看的十本G20研究著作
-
财富福布斯FT,到底谁家的500强才是真的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