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 Opinion more
-
2024年“中国见顶论”的鼓吹者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
尽管2024年初出现“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但中国的经济增速仍远高于实现2020-2035年中国GDP翻一番目标所需的增速,也远快于其他主要经济中心。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国内关于经济政策的讨论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正讨论,而国外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纯粹是为了宣传。[全文]
-
攻守之势正在改变:2025等待回答的四问
在2024年的最后一周,会出现如此密集、振奋人心的成果展示,究竟是事发凑巧还是意味深长,是研发进度的自然重叠还是斗争预判下的敲山震虎?我个人认为兼而有之,但又不只是全部,这可能与不久前洲际导弹的试射一样,都在预告着一个大时代转折点的来临……[全文]
-
“高杠杆”的中国经济,还能再加杠杆吗?
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在全球范围内看并不算高,尤其是中央政府债务只有GDP的20%多,远远低于主要经济体,完全有加杠杆的空间。[全文]
-
促消费为什么没有起色?这与搞创新不矛盾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搞社会福利?我觉得就应该是投资于民,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能力。当然更多是要提升农村的收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这方面城乡差距实在太大。[全文]
-
西方客户不买我们最想卖的东西,而南方兄弟又没钱买,怎么办?
在脱钩断链的大背景下,帮全球南方就是帮自己。谁在政治上和市场上跟我们走,谁坚持买我们的华为、大疆和电动汽车,谁就是我们的朋友,那么我就有义务在地缘战略上保护他,闹颜色革命的时候力挺他,发生金融和债务危机的时候更要联合一帮朋友们去给他输血。[全文]
-
未来五年是关键,中国需警惕七大问题
我国必须有中等收入群体扩张计划,给农民赋权,给整个中产群体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全文]
-
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第一要务
本次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是把促进消费放在了工作部署的第一位,下一步经济目标的方向更加明确了。预计我们明年赤字规模大概在5万亿人民币左右,广义财政赤字规模大概会有12万亿元人民币,全年将会有2~3次降息以提振经济。[全文]
-
中国经济有两个不同寻常之处
中国已经快速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这样的巨大成功的确值得恭贺。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必须要展望和进入下一个阶段了。[全文]
-
“双轨战略”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的成功崛起是因为中国成功融入了全球经济,而融入全球经济的成功正是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执行了可行战略的结果。这个战略也是双轨的,即推动原有进口替代产业部门转型升级的战略与鼓励出口导向产业部门发展的不同战略并行不悖,并在最后阶段水到渠成,成功实现并轨。[全文]
-
怎么理解这一轮房地产“货币化安置”?
现在网上存在一种解读,认为地方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实质上是一种“做市”,即类似股市中的“坐庄”制度。无需多言,这种解读是在臆想,是根本没有认真阅读政策内容,仅凭标题下评判的戏谑,以及对“房住不炒”理念和精神的亵渎。[全文]
-
历史上,没有一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是靠新自由主义模式成功的
美国表示中国不能使用美国芯片等美国技术,更不能使用与之相关的技术等。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美国正试图阻止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全文]
-
中印应携手共进,成为好邻居
中国2023年共生产约3000万辆汽车,但只出口了500万辆,出口只占全部产能的16%。而德国去年生产了410万辆汽车,出口310万辆,出口占总产能的77%。您说,哪个国家是产能过剩?再者,中国老百姓还不富裕,无法为进口国家的消费提供补贴,我们也无意补贴高收入国家的汽车消费。[全文]
-
12万亿财政大礼包将让中国迎来“黄金十年”
对于美国来说,缩减财政、提振经济、压低通胀几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而中国的系统性化债方案显然更可靠且长远,多重杠杆潜力的释放,也将促使外资回流中国。[全文]
-
10万亿来了,如何理解“力度最大”的化债行动?
对于城投公司而言,债务置换有助于城投公司剥离历史债务包袱,轻装上阵,为城投公司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全文]
-
对待中国股市,速胜论和悲观论都有很大偏颇
股市要真正长期走好走稳,还是要以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的不断提升为前提。[全文]
-
中国经济和新结构经济学的价值仍被严重低估
好的经济学理论,不能仅仅是以某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是它是否具备改造世界的能力。[全文]
-
中国奇迹的火花是如何在非洲点燃的?
在理解中国的经济治理方面,现有的研究还是不够的。中国有很多东西值得这个世界去学习,因此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还需要解释,中国的绿色增长是如何奇迹般发生的。根据我自己的观察,这是一个奇迹。[全文]
-
供给侧还是需求侧?中国经济改革该朝哪边走
为什么选择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政策思路进入到了一个大调整和转向阶段?这个增量到底要多少万亿,才能跟市场预期相匹配?[全文]
-
“为什么我认为2025年理想的经济增速应高于5%?”
增速目标是个政策导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我们不可控制的因素。现在已经进入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其实少一点、多一点,都不是事儿,关键要回到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上来看问题。[全文]
-
“稳外贸、稳外资是实现今年经济目标的重要因素”
2024年,观察者网重磅推出季度性经济观察栏目——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邀请经济界和金融界重量级专家[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创历史新高!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
-
全球民意背后的深刻启示,如何看待这份特殊的民调报告?
-
重磅通知!“各地区不得违法开展异地执法”
-
有企业反映一些地方存在地方保护妨碍公平竞争,国办出手
-
国家发改委: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将获得补贴
-
姚洋:不这样做,就会走偏到西方福利社会
-
世界银行上调今年中国GDP增长预期
-
统计局最终核实2023年GDP,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3690亿元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出炉
-
财政部:2025年要支持扩大国内需求
-
李强在浙江调研
-
中财办:可在经济大省优先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学装置
-
首发经济,下一个爆点?
-
“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
-
“新三样等优势产业好不容易培育起来,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
韩文秀:防止政府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
-
韩文秀: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左右
-
2025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
浙江省委书记、工信部长、北京市长等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
· 中国经济 ·
自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到2013年间,中国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率,为人类经济史上所不曾有过的奇迹。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早已举足轻重,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颇为引人注目。无论中国经济规模是否如世界银行预测的那样,将在2014年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超常增长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
海关总署:前11个月进出口增长4.9%,出口增长6.7%
-
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读懂这三个关键词
-
14年来首次!再提“适度宽松”,释放什么信号?
-
何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
中国资产迅速拉升!
-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中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规模创新高,前十月长三角区域外贸进出口总值超13万亿元
-
11月制造业PMI为50.3%,上升0.2个百分点
-
央行:11月净买入国债2000亿,开展8000亿买断式逆回购
-
10月财政数据怎么看?
-
36万亿元!今年前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2%
-
河南,打响化债第一枪
-
“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明显”,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公布
-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
-
直接安排10万亿元!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今日“清零”
-
经济下行态势扭转发出信号——10月PMI重回扩张区间
-
10月制造业PMI为50.1%,重回扩张区间
-
前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059亿元,同比下降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