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基:通往“二位一体”的朝鲜“北极星”
关键字: 朝鲜朝鲜导弹朝鲜局势最新消息金正恩朝鲜战略潜艇导弹北极星【据韩联社报道,28日朝鲜以数小时间隔发射两枚“舞水端”中程导弹(朝鲜代号“火星10号”),结果一枚导弹发射后坠落,另一枚空中爆炸。此前,媒体在报道时常将“舞水端”与“北极星-1”潜射弹道导弹联系在一起。】
4月24日,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了金正恩在现场亲自指导战略潜艇导弹水下试射的消息。“此次试射,目的在于确证导弹冷发射系统在最低发射深度的稳定性、新研制大功率固体发动机的导弹垂直飞行体系的动力学特点、弹体热分离的可靠性以及战斗部核引爆装置在预定高度的工作精确度。”这是朝鲜方面首次确认其“北极星-1”潜射弹道导弹(美韩方面以KN-11代称)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
之前很多媒体在报道“北极星-1”时均将其与朝鲜2010年公开的“火星-10”,也就是美韩方面称之为“舞水端”的中程弹道导弹联系起来。众所周知,“火星-10”的技术来源就是朝鲜上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获得的R-27型液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N-6“Serb”),因此将“北极星-1”视作R-27的衍生品似乎也合情合理,两者头锥外形几乎完全一致,之前朝鲜官方报道的几次试射中,其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推进的特征也在证实这些推测。
然而,真相只有一个。
“北极星”,这名字貌似也许可能……真不是开玩笑
作为前苏联建造数量最多的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北约代号“扬基级”)的主战装备,R-27系列导弹服役期间发射多达161枚,成功率达93%,其技术确实较为成熟。但这种成熟很可能只有对苏/俄海军才成立,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液体燃料导弹海上储存使用经验。可储存燃料潜射弹道导弹技术是其不折不扣的“独门绝技”,朝鲜真能玩得转么?
对朝鲜来说,R-27和“飞毛腿”之间巨大的技术跨度并不容易填补。到现在为止,除了外形的相似,“火星-10”和“北极星-1”究竟使用了多少R-27的技术也很值得怀疑,朝鲜弹道导弹问题研究学者徐天然先生在多篇文章中充分分析过这一点。“火星-10”于2010年阅兵首次公开展示,直到今年4月15日才首次试射,发射后不久就发生爆炸,不仅毁了珍贵的白俄罗斯进口MAZ547型6轴三用车底盘,还造成参试人员的严重伤亡。4月28日凌晨的第二次试射也以同样的结局收场,可见这种套着R-27外壳的“超大号飞毛腿”还是不靠谱。
液体燃料推进弹道导弹结构本就较为复杂,为了在潜艇上搭载,R-27又设计得十分紧凑,只有工业实力强如苏联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对朝鲜来说,它不是一个很合适的仿制对象。
以朝鲜有限的资源,攻克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冷发射技术固然困难,解决液体推进剂的海上储存和水下点火热发射技术也不见得容易到哪儿去。因此从“北极星-1”2015年5月首次公开试射时就采用冷发射+水上点火技术就能看出,朝鲜的技术选择是很明确的。至于仍然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原因很简单:那时朝鲜同等级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还没有开始试验,安装发动机就是为了检验出水后点火能否成功,也不用飞多远。
关于这次试射中导弹飞行了多久,目前有两个来自韩国官方不同部门的说法,一是30km,一是“数分钟”。虽然笔者也不知道同一个国家的两个政府部门,眼神儿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但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装弹后的首次测试能有此成果,好歹也是往前迈了一步,至少“导弹垂直飞行体系的动力学特点”应该能学习一个,至于“弹体热分离的可靠性以及战斗部核引爆装置在预定高度的工作精确度”估计得下一次试验才能接触。
笔者上个月曾经撰文分析朝鲜首次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M-11战术导弹的发动机技术在放大后已能用于泥石-2/沙欣-3这样的中程弹道导弹,把它作为直径相当的“北极星”的动力确实可行。但当时笔者还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北极星”采用液体燃料推进,并没有将两者联想到一起,低估了金将军的姿势水平。
这样一来,当初试验的火箭发动机不过4-5米左右的长度也就能解释了——“北极星-1”全长也不过9米,去掉2米多的头锥部分,留给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空间着实不多。“北极星-1”的真实面貌也就呼之欲出——一款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的潜射中程弹道导弹,等等,这个词儿好眼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253“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13“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91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