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作曲家龚天鹏:《启航》就是我想讲的“中国故事”
关键字: 龚天鹏启航启航上海艺术节龚天鹏上海爱乐乐团【对话整理/观察者网 韩京霏】
作为备受瞩目的国际艺术盛事,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各项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艺术节的开幕作品,大型交响合唱史诗《启航》的演出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观众的热烈鼓掌久久不歇。
这部作品以“启航”为主题,从当代青年的视角,叙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场景,把年轻的中国比作一艘航船,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光荣与梦想,也是上海文艺工作者对党的十九大的“献礼之作”。这次演出也是《启航》的世界首演。
能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样的重要活动上首演,可以说是对作品的极大肯定。而令人惊讶的是,这部磅礴巨作的创作者,今年才只有25岁,是一位货真价实的“90后”。
这位被誉为“天才”“神童”的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出生于1992年,现在是上海爱乐乐团的驻团作曲家。他早年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后由钢琴演奏转为学习作曲,曾两次在美国国会演出。
不过,他在2014年毕业后即回到祖国。《启航》已经是他自己创作的第九部交响曲了,这在音乐史上也是非常难得的成绩。
为什么这位在美国长大的青年,能够对党的诞生有如此深刻而到位的感触?身为一名“90后”作曲家,龚天鹏对“主旋律”作品和“中国故事”的创作有什么看法?作为从小学琴的音乐家,他赞成家长们不惜代价送孩子出国学习音乐的做法吗?
在《启航》首演结束后,观察者网与龚天鹏聊了很多。对话中,年轻的音乐家有时神色郑重,有时却又流露出大男孩的调皮。他的所思所感,也都将在这场对话中一一呈现。
下面为观察者网与龚天鹏的对话整理,《启航》完整版影像已由上海爱乐乐团发布,读者可在文末观看。
龚天鹏:先加件衣服,感觉天气比较凉。
观察者网:是感冒了吗?
龚天鹏:对,10月初的时候去日本演出,在路上就被传染(流感)了,天气变化好多。
观察者网:那等于整个演出过程包括《启航》都是带病进行的。
龚天鹏:对,带病排练,玩得不痛快。
观察者网:把演出理解成一种“玩”吗?
龚天鹏:对,团里演出只要我有空,我一般都跟着,是很好的采风机会。
观察者网:明白了。《启航》是由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委约您创作的一部作品,当时具体是怎么样一个情况?
龚天鹏:对《启航》最早的推进是在2016年,宣传部和文广局把上海各文艺院团的主创人员召集在一起,希望我们能够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用心打磨出一些精品。在交响乐这部分,找到了我和爱乐乐团,希望以我们党在上海诞生为创作背景,写一部既有国家性又有国际性,但又有很浓的上海气息的作品。当时并没有定题材和具体的叙述方式,只是大的一个框架。
原定这部作品在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时完成,但由于我之前也做了很多思考,并在研讨会上分享,工作推进得很快,干脆趁热打铁写了出来。
我对《启航》起初的想法是相对保守的叙事,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写到中国建党,最后以《国际歌》收尾,完全是纪录片式的表达。但后来大家觉得,既然是音乐作品,就要发挥音乐的特长。写实的历史不需要音乐家去做,我们有电影、纪录片。我们缺少的是渲染性、抽象性、能够勾起大家难以描述却又强烈存在的爱国情怀的表达。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寻找诗词,如李大钊的《青春》,又请毛老师为其赋予现代角度的致敬。这样,作品中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包含了国家近年来的发展精神,还有我们群众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厚望,完全形成了当代青年和百年前建党青年的对话,这种交流成为作品的灵魂。
《启航》也是非常受媒体关注的一部作品,因为在筹备及演出过程中,我们都与很多国际友人合作,《启航》也担当着文化输出的任务。同时,外界也很关注年轻人的声音。我们团队中包括女高音许蕾在内的很多人,都长期在国外待过,这部作品也是以海归视角来抒发中国情怀的一个体现。
《启航》演出现场。演出结束,全场热烈鼓掌,有观众起立以表赞赏
观察者网:等于说把叙事部分模糊掉了,直接是情感对情感。
龚天鹏:对。合唱交响的表现形式基本确定以后,我们才和艺术节主办方进行沟通。最后决定,由艺术节委约我们创作,争取能够成为开幕作品。
乐曲第一稿在8月底完成,预演时听上去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小细节、配器上都还没有完善。因为歌词选取的都是百年前李大钊、邓中夏、汪静之等人的作品,但文字变成歌词的过程中会存在理解上的障碍,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完全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比如第三乐章中的“劳工最神圣,高擎锤与斧”,最早我想用邓中夏的“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这写于邓中夏入党之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非常有意义。但是音乐作品一晃而过,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解释。所以后来我和毛老师决定采用蔡元培的“劳工神圣”,再将其赋予一种现代感,成为大家现在听到的“劳工最神圣,高擎锤与斧”。这样,将百年前刚刚起步的历史与如今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相结合,画面感一下就全出来了。
其实起初我有些担心,现代人的口吻一多,就找不回当年“原汁原味”的感觉了。但创作后期,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不论满足哪一个方面的追求,最后都会出现另一种局限性,所以必须两者结合。我们以李大钊的《青春》为灵魂,在乐曲中反复出现,最后形成了当代和现代的完美契合,找到了那个“永恒的平衡点”。
观察者网:是的,我在现场听到“劳工最神圣”时,就想到了身边的劳动者。
龚天鹏:因为这个口号非常高级。蔡元培的这篇演讲很先进,他提到,劳动者不只是拿锄头、拿斧头的人。每一个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劳动者,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献出自己的精力为社会做贡献,就是神圣的建设者,是下一个世纪的主人。
这一席话立刻超越了一切历史和政治。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把全民自发的意识建设起来,体现了当年共产党人的纯粹与担当。包括五四运动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精神,都让人非常动容。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犯”是“侵犯”,而非冒犯。之前《战狼2》热播时,一篇国外的评论把这句话翻译成“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无论多远,只要冒犯中国人,就必死无疑”。
观察者网:是的,我们也对这件事情有报道。
龚天鹏:这种沟通上的失败是非常不应该的。所以我请求自己翻译《启航》的英文歌词,因为我害怕出现这种沟通问题,特别是出自我们自己之手。
很多时候,我们也希望能通过作品向国际友人输出一些文化,但老外不会过多地关注作品之外的背景。所以要直接将作品完整、全部地做到位,把我们想讲的东西讲出来。
实际上,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13亿中国人一听到“主旋律”,就有一种“政治命题,与我无关”的感觉,这是不对的。《启航》的创作目的,就是追求党内党外的团结一心、互相聆听、互相理解,不能政府想政府的事,百姓想百姓的事。所以《启航》筹备过程中,我最幸福的一点,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和政府部门之间有了前所未有的沟通和默契,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韩京霏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24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175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87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4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评论 427最新闻 Hot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